

荆楚理工学院数理学院紧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时代脉搏,锚定院校发展定位与专业核心需求,以培养学生“核心素养”为顶层统领,以破解教学痛点为靶向导向,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遵循,在多项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的强力支撑下,历经4年系统研制、5年深耕实践,精心构建出以培育学生“社会责任+批判思维、工程思维、理性思维、逻辑思维、实践能力、创新思维”(即“1+6”核心素养)为核心目标的数理公共课程教学新体系,实现了从“知识传授”到“素质育人”的根本转变,为应用型理工院校数理基础教育提供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“荆楚范式”。
制度建设为先 夯实育人根基
清晰的定位与规范的制度是教学改革落地的保障。学院先后制定并完善《数理课程教学工作规范》《数理课程分类实施办法》等教学管理文件,从制度层面强化顶层设计,确保数理公共课程“1+6”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落地生根。
同时,学院精准把握“基础性与前沿性、统一性与差异性”的核心关系,摒弃传统数理课程“重知识、轻素养”的倾向,将价值塑造、素质提升、知识传授有机融合。通过明确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作用,规范教学各环节标准,确保每一门课程、每一个教学模块都紧扣核心素养培育要求,为后续课程创新、教学改革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,让改革方向不跑偏、执行有依据。
实践期间,学院建成“大学物理”“线性代数”“概率论”3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,出版著作8部、新形态教材4部,发表论文105篇,获得软件著作权19项、发明专利21项,为课程改革提供了坚实的资源支撑。
课程思政为魂 融入育人全过程
学院从数理学科内核出发,将课程思政作为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抓手,通过阐释科学方法与唯物辩证法,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思维品质;通过融入学科发展史、科学家事迹等内容,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学习动力。
在内容层面,学院深度挖掘数理学科中的思政元素,精心打造数理公共课程思政案例库,覆盖全部章节与知识点,使思政教育有载体、可实施、能评价;在教师发展方面,开展数理课程方法论研究与实践培训,全面提升教师的认知水平和教学实施能力;在评价层面,建立“教师评价+学生自评+同学互评”“过程性评价+终结性评价”的数理公共课程评价机制,形成“教学—评价—反馈—优化”的闭环体系,持续优化核心素养实现路径,让思政融入既有温度又有实效。
近年来,学院各专业学生积极投身“暑期三下乡”、科普推广等各项社会服务活动300余次。荣获“中国大学生年度自强之星”及“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”,入选2024年关爱行动“七彩假期”志愿服务团等团中央、教育部、团省委、团市委奖励40余次;在国家级赛事累计斩获国家级与省级奖项1200余项,立项“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”项目260余项;在“2025年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国赛”中荣获特等奖1项、一等奖2项,实现了在该项目中最高奖项零的突破,标志着“教学—竞赛—创新”三位一体育人体系日趋成熟,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高。
课程体系为纲 打造专业“课程套餐”
面对课程内容“同质化”与专业需求“差异化”之间的矛盾,学院通过学情调研、专业对接、模块化重构三大举措,系统重塑课程体系。
学院通过新生摸底测试、中学—大学衔接研究等方式,精准把握学生基础;通过加强与专业课教师的横向协作,明确各专业对数理能力的具体需求,将课程内容划分为“通用模块+专业需求模块+特色模块”三大模块。通用模块的内容为所有专业都需掌握的数理基本原理、方法和技巧。专业模块的内容则根据不同专业要求,通过专业核心知识点“溯源”连接,增加相关内容和专题讲座。在特色模块的教学执行过程中,邀请专业课教师共同制定教学计划、提供教学案例,确保教学效果。
学院打破课程与专业间的壁垒,打造数理课程群一体化知识图谱,并配套建设AI辅助教学平台、大学物理虚拟仿真实验平台、大数据实践操作平台等数字化资源,实现数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纵向贯通、横向融合,形成面向不同专业的数理课程“专属套餐”,真正实现“按需定制、因专业施教”的转变,显著提升数理基础对前沿专业发展的支撑度与适应性,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。
成果斐然 彰显改革示范引领价值
学院以“核心素养”为引领,以“1+6”目标体系为框架,通过系统化、模块化、数字化的课程改革,成功探索出一条适合地方应用型理工院校的数理公共课程建设之路。学院改革成果先后在教育部门虚拟教研室经验交流会、湖北省数学学会公共数学学术年会等重要平台进行专题汇报,获得专家与同行高度评价。榆林学院、湖北汽车工业学院、陇东学院等多所高校均借鉴采纳了该模式,示范辐射效应显著,为同类高校数理课程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路径。
新时代赋予新使命,新使命开启新征程。学院将始终坚守“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”的初心使命,持续完善数理公共课程教学体系。学院将不断深化数理课程与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融合,持续优化“课程套餐”与评价机制,进一步拓展跨校、跨区域的合作共享,推动数理基础教育迈向新征程,为培养更多具备“1+6”核心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理工人才赋能,为应用型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数理智慧与力量。(作者:杜锋 侯兰宝 蒋再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