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荆楚理工学院围绕电气工程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,对接国家电网和荆门市新能源新材料、智能装备制造两大产业对新型电力人才的需求,组建学科专业建设委员会,重构课程体系,创新实践教学体系,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电气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协同培养模式。
加强顶层结构设计
学校依托校企会和新产业建设契机,通过校企会融合发挥多元办学优势,结合新能源、装备制造主导产业优势,汇聚校内外优质教育和社会资源,构建多元协同育人学科专业建设委员会,形成“资源共建、过程共育、成本共担、成果共享”的共赢机制。
学校精准定位新能源、装备制造主导产业对应的“新型电力系统”与“智能控制”专业方向,优化人才培养方案,实现从学科逻辑导向转变为产业需求导向。通过学科交叉,深化“源—网—荷—储”和“检测—控制—优化—决策”系列专业课程内涵,重构工程素质课、专业课和集中实践课三线复合课程体系,实现知识、能力、素养三位一体融合。
学校依托校内外国家和省部级教科研平台资源,以及新能源、装备制造产业领域的企业资源,构建校内外协同育人实践平台,形成阶梯式实践教学体系,构建协同育人实践平台,形成多方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,实现“认知—仿真—设计—创新”能力的递进式人才培养。
健全“校企会”长期合作共赢机制
学校联合国网荆门供电公司、亿纬动力、楚大智能等龙头企业,以及三峡大学和湖北省电工技术学会,以现场工程师所需岗位能力培养为主体任务,共享共建教学资源,组建“校内、校际、校企”大协同的“电气类专业建设委员会”,从课程、教材、实践教学、师资聘用、项目开发、新技术研发、社会服务,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系统性深度合作。
学校建设科学适宜的机构和制度,形成“资源共建、过程共育、成本共担、成果共享”的共赢机制。突破协同合作障碍,促进校内外师资参与教学、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。发挥牵头主体作用,具体合作项目以协议约定各方责任权利,成立科技分委会、人才培养分委会、实践实训分委会等专门机构,构建易于多方对接的多级体制。
构建“基础共享、方向分立”课程结构
针对现场工程师培养要求的学科交叉、多元复合特征,学校融合电气、控制、新能源、人工智能4个学科及专业的教学资源优势,“校企会”共谋共商制定“新工科”视域下的电气类人才培养方案。新增智能化、新产业等跨学科课程,深化新型电力系统方向“源—网—荷—储”和智能控制方向“检测—控制—优化—决策”系列专业课程内涵,促进人才培养与新能源、装备制造产业需求有机衔接,重构课程体系。强化数理基础课程校内协同、专业核心课程校企协同;打造综合设计类课程,提升学生多学科融合实践创新竞争力;开设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、工程伦理与安全等素质类通识课程,推动课程思政贯穿课程体系;构建知识、能力、素养三位一体的电气类人才培养方案。
打造递进式协同育人实践平台
学校依托教育部-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、粤嵌国家级众创空间等教科研平台以及校企共建实践基地的优势,构建校内外协同育人实践平台。与湖北省荆门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建省装备制造中试平台,与国网荆门公司共建继保动模实验室,承办全球算法精英大赛,选聘企业工程师担任实践指导教师,遴选优秀本科生提前进入3个省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和科研团队,形成多方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,形成“行业认知—课程实践—综合设计—创新训练”阶梯式实践教学体系。
学校创新协同模式应用以来,累计培养2700名本科生,总体就业率达95%;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58项,为企业新增产值5.2亿元;获批国家、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7项,省级教研项目9项;出版教材及讲义12本,获学科竞赛国家级奖项202项。
学校1名教师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,8人次获市级五一劳动奖章、“五四”奖章、最美科技工作者等荣誉,7名教师获荆楚名师、师德标兵称号,3名教师获国家、省部级教学竞赛奖。1个学科入选省“十四五”重点学科群支撑学科,获国家级、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;获国家级、省级一流课程等各类金课9门。(作者:唐文涛 田原 郑全新)